心臟衰竭治療的最新進展─談多元化專業照護!

由於醫學進步,很多心臟疾病都能獲得救治。然而這些心臟疾病往往也無法根治,因而會轉為慢性。長期以往,病患的心臟功能會逐漸退化,終而導致心臟衰竭。雖然「心臟衰竭」一辭聽起來很可怕,但是大部分的病人經過適當的治療與生活習慣的改善,還是可以有令人滿意的生活品質,所以不用因此而感到氣餒。

什麼是「心臟衰竭」?

人體心臟主要的作用是把帶有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血液運送至身體各處。心臟衰竭是指心臟充填及(或)排空血液發生問題,導致輸送血液的幫浦功能無法順利運作,也就是說心臟壓出血流的流量不足以供應身體組織新陳代謝需要的氧氣和養分需求。

就心臟充填及排空血液的角度來描述,可以分為收縮型心臟衰竭和舒張型心臟衰竭。正常心臟每次心臟收縮可把心室中50%至70%的血液排出心臟,近入大動脈送至身體各處。收縮型心臟衰竭是指心肌把血液打出心臟的力量減少,排出血液的百分比降低。經過一段時間後,心臟腔室會變大而且肌肉層變薄。血液既然排不出去,就會鬱積在心臟和上游的器官,例如肺臟及肝臟等等。進展至末期,打出心臟的血液已不夠維持身體新陳代謝所需,心臟衰竭就越來越嚴重。

然而並非所有的心臟衰竭都是收縮功能出現問題,舒張型心臟衰竭就是因為心臟肌肉變得較硬,彈性變差,不能有充分的舒展以容納回流心臟的血液,這種情形稱為舒張型的心臟衰竭。此類病人,儘管心臟幫浦功能正常,體內水分增加或運動時也容易產生血液鬱積的現象,此情形特別常見於高血壓及糖尿病的老人身上。

引起心臟衰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即便沒有心臟病,隨著年齡增長,心臟功能也會逐漸退化,所以年齡老化本身就是心臟衰竭的原因之ㄧ。根據統計,美國至少有四百至五百萬心臟衰竭的病人,其中約一半年齡大於六十五歲。在臺灣,心臟病高居十大死因的第四位;也是以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居多。依照比例推算,臺灣至少有四十至五十萬心臟衰竭的病人,研究顯示這些患者多半有冠狀動脈疾病或高血壓。

事實上任何心臟疾病都可能造成心臟肌肉受損,因而引起心臟衰竭。根據統計,常見造成心臟衰竭的原因有以下幾種:冠狀動脈心臟病﹙尤其是心肌梗塞﹚、瓣膜疾病、心肌病變、心肌發炎、酗酒等等。

如何診斷心衰竭?

心臟衰竭初期身體因為有些代償功能,會調適身體以適應心臟功能不足的狀況,因此早期心臟衰竭不嚴重時不一定會有症狀。

隨著心臟衰竭越來越嚴重,病人會出現一些症狀。心臟衰竭常見的症狀包括:平躺或運動時呼吸困難、咳嗽、活動時容易疲倦、食慾欠佳及腹部不適、腳踝水腫、體重上升。但以上症狀也可見於其他疾病,出現這些症狀並不表示一定是發生心臟衰竭。一般而言,醫師會是病人情況而安排檢查加以評估,例如:胸部X光片、心臟超音波、心電圖、心導管、心臟肌肉切片、核子醫學掃描、運動肺功能檢查等等。

如何治療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是可以治療的,但除了極少數例外,通常不能完全痊癒。治療心臟衰竭的重點是使用藥物治療及改變生活型態雙管齊下。根據國內外的經驗,結合醫護、復健、營養等專業,成立治療心臟衰竭得專業團隊,可以使病人得到最佳的照護。

治療心臟衰竭主要的藥物包括:血管張力素轉化脢抑制劑或血管張力素接受器阻斷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利尿劑、毛地黃、抗心律不整藥物、抗血栓藥物等等。這些藥物有的可以減輕心臟負擔、有的可以排除鬱積的體液、還有些可以預防心臟衰竭的併發症,需要有經驗的心臟科醫師視病人個別狀況選用並將其調整到最佳狀況。

至於改變生活型態。以下事項有助於提高生活品質,減緩心臟衰竭惡化及減少因病情惡化再住院的機會,值得病人和家屬共同努力。

1. 冠狀動脈心臟病,尤其是心肌梗塞,還是造成現代人心臟衰竭的最主
 要原因。因此要嚴格加以控制相關的危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
 、肥胖、吸菸等等,以降低疾病惡化或復發的危險。

2. 瞭解所服用藥物的副作用及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建立服藥時間表,
 寫下所有藥物的名稱及劑量。服藥後若有不適應詳細記錄,提供醫生
 做重要的治療參考之用。

3. 鹽分的攝取會增加水分的滯留,每天應攝取少於2~4克。典型美式
 食 物一天鹽分攝取量為6克,中式食物要控制在每天少於4克也相
 當困難。因此要非常注意食物標示,避免鹽分或含鈉量高的食物,尤
 其是罐頭製品或醃製食品。必要時可以請教營養師如何控制飲食。

4. 注意水份的攝取,太少及太多同樣會出現問題,至於個人應限制在多
 少的範圍內為宜,可詢問醫生。

5. 由於酒精會減弱心臟的收縮力,心臟衰竭患者最好能戒酒。

6. 每週運動數天,心臟功能及患者的整體舒適感都有幫助。運動需要有
 時間表,當然也需要有充分休息,過與不及都不好。至於何種運動量
 最適當,可以請教醫師或是復健治療師。

7. 有需要時要勇於接受別人的幫助。不要隱瞞身體的不適,也不要心存
 僥倖。

8. 定期量體重,注意身體的變化,但不要因此打亂你的生活。

9. 與醫生共同擬定計畫,有新發生的或加劇的症狀出現時要知道如何應
 對,何時尋找協助,及何時需要急診的幫助。及早而適當治療及必要
 的藥物調整可以使病情的控制更好。

10.嚴重而頑固的心臟衰竭,最後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例如雙心室調
 律器),甚至考慮心臟移植,必要時可以和醫生討論其可行性。

心臟衰竭的治療在過去二十多年中有長足的進步,病人的生活品質及壽命有明顯的改善。心臟衰竭是一種慢性病,對病人而言,出院後的日子需要一套完善的計畫,包括藥物治療及生活型態的改變。病人除了應該和醫生討論自己心臟衰竭的原因、所使用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還要知道生活應如何調適、以及有狀況時應如何處理。總而言之,病患及家屬若能與醫師密切配合,再結合專業醫療團隊整體而完善的照護,將可使心臟衰竭病人活得更久,而且活得更好。


新聞資料來源:中華民國重症學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773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